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55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在三代以上的语境中,仪式化场景构成人的定义性特征,尽管没有个体的自觉,但仪式化场景本身却关联着集体主义的生存形式,通过仪式达成的一致渗透到人的意识深处,关联着无意识层面。
当然,杨简与陆九渊关于格物的理解也有相似处,杨简大体上以格物为去除物欲、物象对本心光明的遮蔽,陆九渊总体上也是以格物为去除蒙蔽、发明本心。学生李伯敏问如何进学、如何入手,陆九渊回答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此心之灵,岂容微置其意?孟子此论,有所自来,盖传之子思。《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大学》修身、正心,《中庸》笃行之,《孟子》终条理者圣之事,此践履也。陈来也强调,陆学反对经典传注,提倡诉诸践履的易简功夫,因此他的格物说与朱子不同。耻恶衣恶食,是堕在事物中,为事物移换(第8册)。
程朱以穷理释格物,杨简对此不满,他说:格物不可以穷理言。(第8册)相对而言,程颐所说格物穷理更多是理性认知论,而杨简以格物为去物,更多是工夫论、境界论,并且有当下即是、不由积累、无需思量之禅学风格。这个归纳是否准确,可以讨论。
但这里周敦颐仍然没有涉及它与诚的关系。它们属于不同时代的哲学范式。此外,正如《太极图说》一样,《通书》也只有一处提到本与太极的关系,即: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但是,从实际内容看,《讲记》的研究对象,虽然围绕着《太极图》展开,而实际上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朱熹的《太极图解》。
原因是我对易图没有学术兴趣。为此,此书特附了一篇专题论文《太极果非重要乎?》。
这是因为:太就是大,上古乃是同一个字,故《说文解字》无太字(徐铉误以为泰字的古文为太)。第三,以《物种起源》为代表的进化论,生物由无机物而来,人类从单细胞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来,近于无中生有之说。简要分析如下:首句易有太极之易,乃至整部《易传》之易,都有两层含义:有时是不带有书名号的易,有时是带有书名号的《易》。据我孤陋寡闻所知,目前研究易图的最渊博的专家,应该是郭彧。
西方哲学亦然,例如黑格尔所说的纯有即无,即:开端就是纯有。所以,太极并不属于带有书名号的《易》,而是不带书名号的易,即指易道本身。而西方哲学的奠基观念是自下而上的,从最低的地基开始。这里最根本的区别是:理一分殊并不是宇宙论的模式,而是本体论的模式。
因此,我同意《讲记》将周敦颐哲学归属于宇宙论这个判断。但是,周敦颐的思想能不用归结为气本论,却是一个大可商榷的问题。
我只讨论一些义理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哲学的问题,并且主要集中于太极以及无极范畴的问题,这也算是对方旭东教授提出的太极果非重要乎问题的一种回应。阴阳为数有二,二既不是殊,也不是一,朱子另想了一个词实来称呼,就是所谓二实,二实即二元。
因此,关于太极,正如《讲记》所说:围绕‘极字……朱子则采用了创造性的诠释,展示了他身为哲学家的理论抱负。方旭东教授在法国出版的专著《周敦颐太极图讲记》(以下简称《讲记》)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最新研究成果。至于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朱熹说: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归纳起来,可以说:周敦颐尽管将《太极图说》的太极或无极和《通书》的诚都称为本,但他所谓本似乎有两种不同的内涵,或者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太极图说》的本是一个宇宙论范畴。这倒类似于朱熹对太极与无极的理解: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所谓太极,就是房屋的那条最高的大梁。
四、太极观念的当代哲学省思以上三节,都属于哲学史的话题。但胡塞尔的奠基观念还是存在者化的,他那里的原初的终极奠基者是某种绝对主体的纯粹先验意识的意向性(Noesis)。
张载就是一个典型,他说: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这样看来,作者确实抓住了周朱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
一、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关于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原本,首句究竟是不是朱熹确定的无极而太极,这个朱陆之辩,其实是一个无法考定的公案,这里不去讨论它。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说实话,日本学者山井涌竟然提出‘太极在朱熹哲学中是否重要的问题,陈荣捷等人居然煞有介事、正经八百地与之辩驳,我觉得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这个一,就是一个形上的存在者。三、《易传》的太极范畴周敦颐和朱熹以及整个宋明理学的太极,都出自《易传》。总之,太极是一个存在者观念。
但是,这并非周敦颐的思想。显然,按朱熹的理解,太极就是理。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太极图说》以太极无极为本,但并没有提到诚,即看不出太极与诚的关系。
所以周敦颐才会说: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如果仅仅从书名看,《讲记》所研究的似乎不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而是《太极图》。
【提要】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他送过一本书给我,是与李申合编的《周易图说总汇》。五行的数字为五,五比一多,对应于理一分殊的殊,因此五行被称为五殊。这是一种符合当代诠释学立场的态度
宏智正觉本人就昼夜不眠,与众危坐【《正觉宏智禅师塔铭》,《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5册,455页。文字禅主要是采用偈颂、诗歌等形式表达禅理,而非一般的语录文字作品。
【《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70c。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北宋初期有临济宗人,其后又有云门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后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他曾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发表评论